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Imperialism

我其實比較喜歡他穿衣服

If we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perhaps we shall dare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resent.當我看完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想跟我英國同事討論時,他認為該片過於美化新芬黨,而無法對該片表達好感


They actually put the bombs and killed many innocents.


霎時間,我才了解原來這些衝突就算在我所認為的已開發國家中仍舊存在

接下來的華語強片"風聲",則讓我開始懷疑到底影片的論述能多方還是只有單方

當最後看到反汪精衛政府的共產黨份子描述其正當性時,我無法接受,這不是國民黨當時所奮鬥的?

又或者我們必須接受當有一天我們已經被大陸統一以後,我們的歷史論述中,國民黨或者是國民政府會完全消失,我這一輩所被教導的八年抗戰會有另外一番風貌,但我相信影片中所呈現的即為該國人民心中所描繪的景象

所以面對戰爭電影,我一向很狐疑,要是從另外一方拍攝,會是什麼風景?
也想起另外一篇有名的論文,Susan Sontag在論攝影中所提到的論點,到底戰爭照片提供了什麼?

所以當我看完The Hurt Locker,除了讚嘆導演剪輯技巧以及多線交纏的敘事手法外,也承認這部片相當程度宣揚了美國在伊拉克的正當性,而有趣的是,今年奧斯卡裡的兩部片,The Blind Side and The Hurt Locker都呈現了美國的價值觀,又或者是說這兩部片都是非常的美帝主義

先說the hurt locker,整部片緊抓著爆破大隊的隊長心情轉折,卻又那麼隱約的挑起可以討論的話題

兩方都不了解彼此,那又為什麼我們認為這是在幫助伊拉克人民?

無法溝通的鴻溝一直存在於此片,不論是一開始的手機意外事故,中途男主角誤以為小男孩遇害,到最後的人肉炸彈,就一直反應著這問題,兩方面似乎也沒有意願想要了解彼此,或許也認為沒有必要

軍中的歧視,在這麼充滿陽剛味的片子裡,身為一名女性導演的確提供了一些想像空間,不論我們在怎麼認為我們沒有心存歧視,但骨子裡的優越感卻會在最脆弱的時候傷害彼此,在酒醉的歡騰夜晚,上士騎在下屬的身上,白與黑,同志問題,似乎在一瞬間暗渡陳倉的展現,相照於最近的美國女艦長事件,或者相對程度展現了我們從來都沒有平等的看待別人,人跟人之間永遠存在著比較、傲慢、歧視、輕蔑

在最後我不得不想到君王論,電影在某些方面也展現了各國對於該國文化的強勢論述

若我們的能力夠強能擊倒他人,不管有多不堪的過去,歷史也會為你粉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